鞍山市图书馆

全国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公布,鞍山榜上有名

  • 发布时间:[2021-08-16]

7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的通知》27个城市达到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拟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7个项目达到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标准,拟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鞍山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借阅”榜上有名。

据介绍,2018年4月,“鞍山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借阅“获得全国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深入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着眼于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成立了以周英秋副市长为组长的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新思维理念、工作方式,拓展文化新领域,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高起点、高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量、上水平,努力使创建工作成果普惠城乡居民。全面建设了以鞍山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以七个县(市)区图书馆为总馆,以街道、乡镇图书室为分馆,以社区书屋、农家书屋为服务点,以学校图书馆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为补充的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的四级图书馆联合借阅服务体系,有效整合了区域资源,形成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跃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新跨越。

一、以示范项目创建为推手,巩固和完善了公共图书馆四级网络服务体系建设。联合借阅服务体系充分整合了区域资源,在纵向上采取了中心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模式,以市馆为中心馆,以县区馆为总馆,以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将分散的文献资源整合,形成规模优势。铁东区社区书屋全面并网,其他城区并网率达到80%;在横向上,将学校图书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纳入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大流通服务格局,推进了学校和其他系统图书馆的开放进程。同时以联盟及跨区域合作的方式,实现了与驻地高校、辽南三市图书馆的书目数据资源统一检索。目前,入网成员馆已达289个,包括市图书馆、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7个县区图书馆、8个街道(乡镇)图书室、162个社区书屋、46个农家书屋、1个城市书房、33个学校图书馆、30个行业分馆,形成了完善的设施网络体系,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以资源共享为目标,强力推进学校图书馆并网工程,实现首个高校图书馆并网。市图书馆以项目创建为契机,大力打造少儿阅读空间建设,将联合借阅服务体系向中小学图书馆延伸,新建学校分馆13个,向7个县区配送少儿图书3万余册,夯实学校分馆建设基础,以铁东区为试点,大力推进学校图书馆并网工程,完成20万学校分馆存量图书的数据加工任务,为实现铁东区学校图书馆全面并网做好准备。创新工作思路,2020年4月,将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纳入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借阅服务体系,实现首个高校图书馆并网,标志着联合借阅正在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延伸。

三、以专家讲师团为依托,为基层管理员能力可持续增长提供保障。依托地区公共图书馆专家资源优势,组建专家讲师团,采取专题培训班、集中培训、特色订制、现场辅导、送课下基层、远程线上培训等方式开展各级各类图书馆管理员培训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个、专题培训30余场次,培训人员达1024人次,14426学时,极大地提升了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四、以科技惠民为理念,大力发展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改变传统制证模式,在辽宁省内首推免证卡身份证借阅制。读者凭身份证注册后,便可在系统内任意成员馆借还图书,可免费登陆、下载中心馆海量数字资源。强化数字化服务,实现了微信远程办证,建设了手机移动图书馆,联合借阅服务平台纳入“爱鞍山8890民生服务平台”,向商场、医院、酒店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场所派送电子图书借阅机、微型自助图书馆,读者可随时随地实现与图书馆“零距离”、“零成本”互动。

(五)以品牌活动为媒介,为城市厚植书香底蕴。依托市图书馆“文化大讲堂”、“社区文化行”、“科普知识进校园”、“童声学堂”、“绘本课堂”等阅读活动品牌,利用鞍山数字图书馆网站、微信、微博、移动APP四大网络平台,采取上下联动、城乡结合的方式,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300余场次,年参加活动读者达20余万人次,使全民阅读成为了钢城人的新时尚。

两年来,联合借阅服务体系在纵向、横向上均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实现了入网成员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读者到馆率和文献利用率显著提升。2019年度到馆人次比2017年度增长了41.7%;2018—2019年度鞍山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有效访问人次同比增长48.9%;全市持证读者比2017年增加了8万余人。2018年以来,新入网成员馆56个,向全市农家书屋配送图书7万册。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场次成倍增长,参加活动读者同比增长26.8%。随着体系内各成员馆建设与服务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将形成更加密集的图书馆服务覆盖网络,真正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图书馆服务。